简 介 特色技术 典型病例 工作室动态 学术活动 漫画针灸 返回首页
您当前的位置 : 专家介绍 >> 宋光明名中医工作室 >> 典型病例
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症
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11 来源:

医案-儿童抽动症案

一、现代医学认识

 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疾病,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、反复的、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。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,可能与遗传、神经生理、心理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,对患儿的生活、学习和社交等方面均可能产生不良影响。以下是一则关于儿童抽动症的具体医案。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儿童抽动症被纳入“慢惊风”“瘛疭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五脏六腑相互关联、相互影响。

二、中医学认识

  儿童抽动症的发生,多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肝主疏泄,若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,易化风动痉,引发肢体抽动;脾主运化,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,可致痰湿内生,阻滞经络,影响气血运行,进而加重抽动症状;肾主藏精,肾精不足则不能涵养肝木,导致虚风内动,临床当辨证论治,结合发病时节、发作症状、持续时间等调整诊疗思路。

三、临证验案

  患儿毛某,男,8岁,初诊时间:2025年2月17日。主诉:频繁点头、眨眼2天。病史: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颈不自主抽动,频繁点头、眨眼,经中医针刺治疗症状缓解,后未发作。今因节后复学情绪紧张,2日内出现点头频作(约15次/分),眨眼频繁,无口中异常声音,无四肢不自主运动,纳眠尚可,舌红苔薄黄,脉弦细。

  诊断:肝风内动证(抽动症)。

  治法:平肝熄风,调达气机。取穴:上肢:双曲池(手阳明大肠经合穴)、双外关(手少阳三焦经络穴)、双支正(手太阳小肠经络穴)。下肢:双大敦(足厥阴肝经井穴)、双行间(足厥阴肝经荥穴)、双侠溪(足少阳胆经荥穴)。操作:先刺足厥阴经穴,大墩穴、行间穴,上肢诸穴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,留针60分钟。

  疗效:经3次治疗后(每日1次),点头频率减至每分钟3-5次,目睛转动较前和缓。继续治疗7次后症状恢复正常。

  按语

  从患儿症状表现出发,结合经络诊察结果,判断患儿为肝风内动证。在治疗上,秉持平肝熄风、调达气机的治法,以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,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。宋院长结合小儿配合度差特点,予以轻量化刺激,避免因针刺不适诱发症状加重。

  中医理论认为,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,肝主疏泄、藏血,其经脉循行于头面、四肢,与肢体运动密切相关。本案患儿表现为点头、眨眼等抽动症状,皆提示肝风内动、相火偏旺之象 。故而选取足厥阴肝经井穴大敦,其性善启闭开窍、泻热醒神,《针灸甲乙经》中早有记载;搭配荥穴行间,依据“荥主身热”的理论,行间可清泄肝经实热,且《千金要方》记载其主“目眩,善怒,咳逆”,与患儿症状吻合。同时,配伍足少阳胆经侠溪穴,因“肝胆相表里”,两经协同,共奏清泄相火、平肝熄风之功。上肢穴位的选取则符合“治风先治气”的思路。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,阳明经多气多血,曲池能有效调畅气血,气血畅则肝阳自平;外关通阳维脉,《标幽赋》记载其能“祛风散热,清利头目”,对于缓解头面部抽动及头目不适有显著作用;支正为手太阳小肠经络穴,《针灸聚英》指出其主“风虚惊恐”,可宁心安神、祛风通络。这四个穴位相互配合,全面通调手足三阳经气,使周身经气周流不息,风阳之邪自然得以潜藏。此外,本次治疗采用先刺足厥阴经穴,以直折肝经之热邪;上肢诸穴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,平衡经络气血。留针 60 分钟,可使针刺效应持续发挥。

  此案充分体现了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的取穴原则,通过多经协同作用,全面调节脏腑气机。这不仅验证了“欲以微针通其经脉,调其血气”的治疗思想。

 
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地址:天津市武清区杨村街机场道 10 号
办公室值班电话(节假日及夜间投诉电话):29342090, 传真:29342090 邮编:301700
投诉电话:29338845—7935(工作时间)
投诉地点:行政楼投诉办 投诉办邮箱:wqzyytsb@tj.gov.cn
医务工作举报电话:29338845 — 8011 (医务科)
津ICP备18001659号-1 技术支持:北方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