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 介 特色技术 典型病例 工作室动态 学术活动 漫画针灸 返回首页
您当前的位置 : 专家介绍 >> 宋光明名中医工作室 >> 典型病例
针刺治疗疱疹后神经痛
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11 来源:

医案分享:疱疹后神经痛案

一、现代医学认识

  疱疹后神经痛(Postherpetic Neuralgia, PHN)[1]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。临床表现:PHN疼痛多沿单侧神经分布,常见于单侧胸部、三叉神经(主要 是眼支)或颈部,其中胸部占50%,头面部、颈部及腰部分别各占10%~20%,骶尾部占2%~8%。疼痛性质多样,包括烧灼样、电击样、刀割样或撕裂样,常伴自发痛、痛觉超敏(如衣物摩擦诱发剧痛)及痛觉过敏。部分患者合并感觉异常(麻木、蚁行感)或皮肤瘢痕、色素沉着。严重影响睡眠、情绪及生活质量。30%~50%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, 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。治疗以药物为基础,治疗PHN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5%利多卡因贴剂, 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。难治性PHN可采用微创介入治疗。

二、中医学认识

  疱疹后神经痛属中医“蛇串疮后遗痛”范畴,多因正气不足、湿热余毒未清、气滞血瘀所致。根据《中医内科学》,本病病机为肝胆湿热或脾虚湿蕴日久,余毒滞留经络,气血运行受阻,形成“不通则痛”或“不荣则痛”。急性期以邪实为主,后遗症期则虚实夹杂,常见气滞血瘀、肝肾阴虚等证型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《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》强调早期介入中医药可降低后遗症发生率。

三、临证验案

  姓名:李某 性别:女 年龄:50岁。首诊日期:2025年2月19日。主诉:前额部疼痛约2周。现病史:患者约2周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前额部簇集性疱疹,疼痛,累及右眼周,伴灼痛,就诊于天津某医院皮肤科,予抗病毒(具体药物不详)及营养神经治疗,后遗留前额持续性剧烈头痛,痛势如灼如刺,拒按,伴焦虑烦躁,疼痛发作时以击打头部缓解。外院继续予普瑞巴林、加巴喷丁等西医治疗1周,疗效不显。刻下症:前额部疼痛,皮损色红,拒按,情绪低落,右眼睑闭合稍无力,胃纳可,寐欠安,二便调。舌淡红苔黄腻边齿痕,脉沉滑数。既往史:否认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史;否认药物过敏史及家族遗传病史。

  西医诊断:带状疱疹后神经痛。

  中医诊断:蛇串疮后遗痛(肝胆湿热,瘀毒阻络证)

  辨证分析:经络辨证:疼痛沿胆经(前额-目外眦)分布,结合“经之所过,病之所及”,责之胆经郁火,兼肝经气机失调。九宫八风理论:病位属离火,需调阴阳平衡;结合春季木气升发,肝阳易亢,治以平肝泻火。

  治疗方案:治则:清泻肝胆,通络止痛,调和阴阳。针刺处方:循经取穴:胆经:侠溪(水穴,抑火)、肝经:行间、太冲,火土配穴泻肝火、调肝气。九宫八风配穴:脐周:坤位(健运脾土以化湿)。配穴:双侧尺泽(肺经合穴,清上焦热)、外关(三焦经络穴,通调气机)、支正(小肠经络穴,通络止痛)操作:毫针平补平泻,留针60分钟,每周5次。

  疗效观察

  一诊后:头痛程度减轻30%,焦虑情绪缓解。

  五诊后:疼痛频率减少60%,偶有轻微刺痛,可耐受,皮损颜色变浅。

  七诊后:疼痛强度降至VAS评分2分(初诊VAS:7分),寐安,舌苔转薄白,脉弦缓。

  八诊后:偶有疼痛,双目发痒(向愈征兆),脉弦缓,去侠溪、行间、太冲,加双侧太溪,承山穴,太溪滋阴降火,引火归元,承山调节膀胱经气,通达头面。

  十三诊后:患者无明显疼痛症状。

  按语

  本案基于“经络-时空-病机”多维辨证体系,融合胆经论治与九宫八风理论,通过特定穴位组合调节气血阴阳,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与个体化治疗的优势,疗效证实传统理论在神经痛中的实践价值。

  参考文献:[1]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[J].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, 2016, 22 (03): 161-167.

 
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地址:天津市武清区杨村街机场道 10 号
办公室值班电话(节假日及夜间投诉电话):29342090, 传真:29342090 邮编:301700
投诉电话:29338845—7935(工作时间)
投诉地点:行政楼投诉办 投诉办邮箱:wqzyytsb@tj.gov.cn
医务工作举报电话:29338845 — 8011 (医务科)
津ICP备18001659号-1 技术支持:北方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