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案分享:慢性荨麻疹案
一、现代医学认识
荨麻疹(Urticaria)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,临床表现为皮肤突发性红肿、瘙痒的风团,常伴随血管性水肿。现代医学认为,其核心发病机制与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相关,导致皮肤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,引发局部组织水肿。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(持续<6周)和慢性(≥6周),后者病因复杂,可能与自身免疫、感染、物理刺激(如冷热、压力)或药物/食物过敏有关。治疗以第二代抗组胺药为首选,通过阻断H1受体缓解症状。同时注重患者教育,避免诱发因素(如酒精、压力),以改善长期预后。(具体用药请到医院咨询医师)
二、中医学认识
中医将慢性荨麻疹称为“瘾疹”或“风疙瘩”,认为其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、外感风邪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根据中医理论,慢性荨麻疹的根本病机在于患者体质虚弱(先天禀赋不足),导致风、寒、热等外邪乘虚侵袭,或体内湿热、血虚等因素郁于肌肤腠理,引发风团和瘙痒
三、临证验案
李某,女性,36岁,首诊时间:2025年2月21日。主诉:全身反复皮疹、瘙痒4年余,加重1月。现病史:4年前无明显诱因后背、前胸、胯部及大腿外侧反复出现红色风团,边界清晰,大小不等,融合成片,按压褪色,消退后无痕迹。伴随症状:口干口苦,四肢发凉,睡眠差,大便干结,夜间瘙痒严重。曾于多家医院诊断为“慢性荨麻疹”,过敏原筛查阴性,血沉增高,长期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(如氯雷他定)控制不佳,中药治疗亦未显效。现症:患者周身多发皮疹、瘙痒,划痕症(+),舌暗红、苔少,脉弱。既往史: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4年。
中医辨证与治疗
首诊(2025-02-21)
辨证:肝郁脾虚,阴虚火旺,兼外邪扰动。
治则:疏肝健脾,滋阴清热,调和气血。
针灸方案:取双侧:支正、外关、尺泽、曲泽、侠溪等穴位。
操作:毫针平补平泻,留针60分钟,每周5次。
疗效:首次针刺后睡眠改善,但瘙痒仍反复。
复诊阶段(2025-02-24至2025-03-11)
调整针方,以通调太阳经、宣肺清热为主,取双侧:曲池,太渊,经渠,侠溪,太溪,承山等穴位。
疗效:皮损及瘙痒症状有局部症状,但夜间瘙痒(2-3点)仍显著。
转折点(2025-03-13)
辨证调整:结合春季肝木当令,患者夜间瘙痒时段(肝经循行时间),难经脉法提示病位在肝,采用疏肝治则。
针灸方案:侠溪、大敦、行间,太溪、阴陵泉等穴位。
疗效:当日未新发风团,夜间未痒醒。
巩固治疗(2025-03-17):针方延续前方。
疗效:荨麻疹明显消退,停用西药十余天未复发,脉象转从容和缓。
按语
本案体现“天人合一”理论的应用。顺应自然节律:春季调肝:春季肝气升发,患者肝郁化火,木亢克土(脾虚),兼肺金虚损(长期西药耗伤),形成“金虚木侮”。疏肝方借春气升发之力,调和肝脾,恢复五行制化。昼夜节律:夜间2-3点(肝经气血旺盛时)痒醒,取肝经井穴大敦、荥穴行间疏肝解郁。
辨证思路:初期以邪实为主,病位在肺与皮毛,以治肺为主,可改善卫表,后期肺实已去,木反侮金,调肝以调和气血,使皮肤(肺之合)得养,标本兼治,重建机体防御机制。
参考文献:《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(2023版)》《针灸治疗学》
|